來源:幼教網 2018-09-21 09:16:45
幼兒美術活動設計思路與指導策略
一、設計思路
1、確定教學目標
雖然在有限的范圍內幼兒的思維具有一定的邏輯性,但由于受到直覺的限制,幼兒肘期形成的概念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概念,所以,在確定美術教學目標時必須避免兩種提法:一是把畫出某一具體圖象當作目標,如教幼兒選擇紅色畫太陽,就容易使幼兒誤認為用紅色畫太陽是唯一的方法,從而失去對顏色的想象。二是把認識近大遠小、重疊、漸變等抽象概念當作目標。如教幼兒運用大小對比的方式來表現物體的遠近,就容易使幼兒產生"小圖象必定表示遠方物體"的印象,從而導致思維混亂。
確定教學目標時應根據幼兒生理、心理發(fā)展的規(guī)律,在客觀判斷幼兒現有水平的基礎上,確定幼兒下一階段經過努力可能達到的目標,只有這樣才能做到適度。如當幼兒只能用籠統(tǒng)的圖形來創(chuàng)造圖象時,我就鼓勵幼兒將圖形與線條進行多種式樣的組合。當幼兒能畫出較清晰的圖形時,我就逐步引導幼兒用多種圖形組合來創(chuàng)造不同的圖象。當然,目標并不一定都是按教師的主觀意愿制定的,有時它是由幼兒提出的。在這種情況下,教學目標與幼兒的需要吻合。
2、選擇內容
幼兒美術創(chuàng)作主要表現在造型能力和表現方法兩個方面。造型能力的形成與發(fā)展和幼兒的空間知覺能力的成熟程度有密切關系,教師應避免運用簡單灌輸和強化訓練的方法,力求客觀地把握幼兒的認知發(fā)展水平,為幼兒搭建小步遞進的階梯,以幫助幼兒主動建構自己的造型方式,提高造型技能。在尊重幼兒手部肌肉動作發(fā)展規(guī)律的前提下,教師應為幼兒提供接觸多種工具材料及廣泛運用的機會,使幼兒不斷變化、創(chuàng)造,習得各種表現方法。
我認為幼兒學習技能的內驅力來自他們在內容的吸引下產生的強烈的自我表現的愿望。所以,教師應選擇那些有足夠吸引力的內容并進行藝術加工,認真研究內容與技能的內在聯系,把技能表現自然地融入內容之中。如在教幼兒學畫人物頭部轉動的動態(tài)時,我選擇了"觀測流星雨"這個熱點話題,以"觀測小組記錄每一顆流星"為內容,啟發(fā)幼兒嘗試表現每個"觀測者"的動作,使轉動頭部動作成為幼兒成功地觀察流星的需要。于是,圍繞這一有趣的情景畫出向不同方向轉動的頭部動作,就很自然地成了孩子們的主觀愿望和需要。
除此之外,教師還應有意識地選擇一些內容開展專門的活動,發(fā)展幼兒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這類美術活動在技能與方法上應盡可能簡單、便捷,以便給幼兒更多創(chuàng)造的空間。
3、調整教學過程
通常幼兒美術教學過程由引起興趣、出示范例、示范講解、巡回指導和結束評價五個環(huán)節(jié)組成,這五個環(huán)節(jié)都以完成技能要求為目的。在實踐中,我嘗試將這五個環(huán)節(jié)調整為創(chuàng)設情景、提出問題、引導討論、鼓勵獨創(chuàng)和展示判斷,這是以鼓勵創(chuàng)新、激發(fā)創(chuàng)造為目的的。
創(chuàng)設情景指的是將情景貫穿于教學全過程,使其成為誘發(fā)創(chuàng)作動機、引導幼兒學習技能的推動力;提出問題指的是圍繞內容與方法提出問題(可由教師提問,也可由幼兒提問),讓幼兒觀察、思考;引導討論指的是師生共同參與討論,引導幼兒從不同角度思考那些沒有統(tǒng)一答案的問題;鼓勵獨創(chuàng)指的是鼓勵幼兒按自己的體驗大膽表現,努力超越自我;展示判斷指的是給幼兒展示作品的機會,讓幼兒通過比較自己與同伴的作品來進行判斷和自我評價。
二、指導策略
幼兒美術創(chuàng)作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在美術創(chuàng)作過程中,幼兒的創(chuàng)作是個體化的,教師很難設定統(tǒng)一的指導方案。經過長期教學實踐,我認為把握以下一些指導策略會使美術教學取得較為理想的效果。
策略之一:不斷提出疑問
當幼兒經常采取某種造型形式、表現方法時,教師可以提出疑問讓幼兒考慮改變思路,以避免形成一種僵化的固定不變的思維模式。例如當幼兒選擇紅色畫太陽時,教師可以提問:"太陽都是紅色的嗎?"當幼兒選用橙色和黃色畫太陽時,教師可以再提問:"其他顏色可不可以用來畫太陽呢?"當幼兒用彩條畫太陽時,教師可以進一步提問:"怎樣的彩條才更像陽光呢?"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