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幼教網(wǎng) 2018-07-31 20:13:57
如何引導孩子融入集體
案例1
剛上小學的女兒在集體跳長繩時經(jīng)常舉起胳膊跳,老師怕繩子打到她,提醒她:“樂樂,把手放下!小心打到你!”兩次提醒后,孩子還是依然如故。老師又說:“樂樂,把胳膊挨著身邊放就好了,你看像某某同學那樣!”孩子看了看,不高興地到一邊玩去了。類似的集體活動中,如果老師提醒她或者沒把她作為榜樣,她就退出到一邊自己玩去。
案例2
小朋友們在玩丟沙包的游戲,樂樂被沙包丟中罰出場時,表現(xiàn)得特別激動,哭著不愿意離場,我們一再要求她必須遵守游戲規(guī)則,她就很生氣地表示不想玩這個游戲了,然后到一邊自己看花草去了。
孩子為什么從集體中退縮
1.“自我為中心”的心理特點,是造成孩子從集體中退縮的主要原因
“自我為中心”是學前兒童和小學低年級兒童客觀存在的一種心理現(xiàn)象,它的主要特征是孩子還沒有真正學會換位思考,不能站在他人的角度來思考問題,不能真正理解他人的觀點和意圖。案例1中,老師多次提醒樂樂應該如何做,并且告知這是為了避免被繩子打著,但樂樂始終不領情,最后還是從集體中退出。究其原因是樂樂缺乏換位思考的能力,不能站在老師的角度來理解老師的話語和保護她安全的意圖;案例2中,樂樂哭著不愿意被罰出場,也是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表現(xiàn),即她沒能理解游戲規(guī)則是需要大家共同遵守的。她覺得要她按照別人說的做,或者遵守什么規(guī)則,她就不玩了。
2.強烈的“自我存在感”會導致孩子從集體中退縮
研究表現(xiàn),4~6歲是兒童自我意識發(fā)展的加速期,他們有著強烈的自我存在感,希望得到大人的注意、認可和稱贊。同時對自己的認識偏向“樂觀主義”,即對自我的認識比較樂觀、積極,甚至會過分地高估自己,一旦她的自我存在感得不到滿足,不良情緒和不良行為就會產(chǎn)生。案例1中,老師指出了樂樂的不足,更重要是用做得好的同伴進行示范,這帶給她的感受是“你指出了我的缺點,我沒有別人做得好,所以我不玩了。”下面我們還可以通過一個案例《不愿意繼續(xù)參加家庭聚會的甜甜》來說明。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