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18-05-09 15:53:29
關鍵的問題不是你每天叫不叫孩子起床、幫不幫他裝書包、幫不幫他檢查作業(yè);關鍵是當孩子遲到被老師批評的時候,你有沒有傾聽孩子的情緒,接納他的失。魂P鍵是家長有沒有耐心“允許孩子比你慢”;關鍵是家長有沒有富余的能量,當孩子比你“慢”的時候,你還能真誠的給孩子支持和鼓勵。
如果你始終覺得夸不出口,那可能提示,你自己所得到的支持和力量太少,就好像你告訴一個媽媽,“你要多鼓勵多夸獎孩子!”有哪個媽媽不知道嗎?都知道!問題是這個媽媽既要照顧孩子生活、又要管孩子學習、又要做家務、還要工作,哪有精力鼓勵孩子?
只有天天嚼“牙”她可能才“活”得下去。這個時候,不需要有人“英明”的告訴這個媽媽:“你要多鼓勵你的孩子”。她真正需要的是支持、分擔和幫助,需要的是孩子爸出差回來跟妻子說一句:“你真的辛苦了!”。
所以,培養(yǎng)一個好習慣相對容易,而糾正一個習慣卻難上加難。雖然賴床只是一個小例子,但是如果要糾正,每一個細節(jié)都很重要。比如孩子就是耍賴不起床怎么辦、真的遲到了被老師懲罰家長如何反應、偶爾一次早起了怎么夸獎、孩子恐嚇說不上學了怎么辦等等。
第二種情況:心理問題傾向的磨蹭
每一個磨蹭行為背后都有心理獲益,而這種情況的獲益則更加麻煩。主要有幾種:1、為爭取權力磨蹭;2、為吸引關注磨蹭;3、為給父母價值感而磨蹭等等。
你可能已經發(fā)現(xiàn),有的磨蹭是孩子希望擺脫父母的束縛、希望離父母遠一點,如青春期叛逆;而有的磨蹭卻是希望父母對自己更加關注,希望離自己近一點,如,媽媽剛生了個小弟弟。同樣是磨蹭,心理需求是完全相反的,自然也將采取不同的方案。
前兩種情況顧名思義比較容易理解,最不解的是第三種,“為給父母價值感而磨蹭”,聽起來不可思議。
但在生活中,我們時常會碰到這樣的案例:孩子連續(xù)三年復讀,每次高考前都因大病考試失利;高材生去應聘,每次復試前都因遲到而錯過多個高薪崗位;初一學生就開始厭學,天天在家上網玩游戲不出門等等。雖然這些孩子看起來都不一樣,但是他們的行為里可能都有些病態(tài)的心理獲益,而這些獲益可能就是在長期不當?shù)募彝セ又行纬伞?br />
第三種情況:孩子就是慢性子
人格分為氣質和性格,氣質是先天遺傳決定的,性格是后天教養(yǎng)方式決定的。
這種情況最怕的就是一個急性子的媽媽生了一個慢性子的孩子,可以想象,這個孩子的命運將比較“坎坷”,如果家長一直不了解先天氣質的知識,那這孩子會一直“磨蹭”下去,無解。
當然,雖然我們整篇談磨蹭,好像把磨蹭說成是一個“問題”,其實磨蹭是人保護自己的一個方式,我們成年人在碰到困難或不情愿的時候也會磨蹭,只是如果孩子已經形成一種磨蹭的習慣,那可能就是家長的教養(yǎng)方式在哪里出了問題,需要家長調整教養(yǎng)方法,讓孩子學會更好的保護自己的方式。
分享結束,希望這個分享能給您帶一點收獲,從孩子表現(xiàn)出的磨蹭而看到他實質性的原因,針對原因來解決問題,那么磨蹭也就將不再困擾我們。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