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來自網絡 2009-07-08 22:32:25
德國是世界上環(huán)境質量最好的國家之一。這既應歸功于德國完備、詳盡的環(huán)境立法,更應歸功于德國對環(huán)境教育的重視。
一、環(huán)境教育理念:注重情感與實踐
人的環(huán)境素養(yǎng)是解決環(huán)境問題的關鍵,它不僅包括環(huán)境知識和技能,還包括環(huán)境意識和價值觀。而這種環(huán)境意識和價值觀來自人們自幼對環(huán)境問題的深切感受。德國環(huán)境教育學者賴納·多拉瑟(RainerDollase)指出,環(huán)境教育“情感基礎第一,不是認知第一”[1]。早先德國教育界認為“人們掌握環(huán)境知識才會保護環(huán)境”,后來才發(fā)現(xiàn)真正的原因是“人們熱愛環(huán)境才會保護環(huán)境”。針對幼兒這一特殊的教育對象,德國幼兒園注重把幼兒情感目標放在首位,認為只有讓幼兒到環(huán)境中去認識自然,感受自然,欣賞自然的美,才能使他們真正熱愛自然,關心環(huán)境。
德國環(huán)境教育協(xié)會和教師培訓中心赫爾曼教授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更多地傳授知識并不一定意味著行為的改變,而最有效的方法是讓幼兒參與實際行動。德國的幼兒園顯然十分強調這一點,如他們讓孩子們去野外觀察動植物,學習種植莊稼,自己動手改變幼兒園面貌,布置活動室,從中慢慢積累與環(huán)境共處的經驗,為形成良好的環(huán)境素養(yǎng)打好基礎。
二、幼兒園環(huán)境創(chuàng)設:崇尚自然
走進德國的幼兒園,給人最強烈的感受是環(huán)境樸素而自然。我們參觀的Baunatal的Hunstein幼兒園就如同一座美麗的花園。園內有大片的活動場地,草坪、沙池、水溝以及花草樹木基本上都是原生態(tài)的,孩子們可以在自然中盡情嬉戲。戶外玩具如秋千、獨木橋、搖馬、蹺蹺板等都是原木做成的,木屑地、草地和沙地都是真實自然的;顒訄龅厣戏胖昧嗽S多任由孩子們搬動的廢舊材料和自然物,如舊輪胎、木板、梯子等。運用這些材料不僅節(jié)約了資源,同時激發(fā)了孩子們豐富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在這里,孩子們是自由的、放松的、充滿探究欲望的。他們即使玩得渾身沙泥,也不會受到教師的訓斥和限制。他們從中獲得的不僅僅是知識,更多的是創(chuàng)造的樂趣以及與自然親近的美好感受與體驗。
我們參觀的兩所幼兒園的室內布置處處洋溢著一種純樸自然的清新感:簡簡單單的原木家具,隨處可見的綠色植物,樹根、干草編制而成的藝術造型……活動室墻上貼的、掛的都是幼兒的作品,幼兒園里每一個角落都體現(xiàn)了孩子們獨具匠心的構思與設計,落葉、枯枝、堅果、貝殼等無不成為他們進行藝術想象與創(chuàng)造的素材。
三、戶外活動:靈活多樣
如今的孩子,特別是城市里的孩子,接觸大自然的機會實在太少了。德國弗勒博格市生態(tài)中心的主任伯格曼說,“很多孩子呆在室內的時間太長。我希望他們能有機會親近自然,并對大自然充滿好奇心。”而要實現(xiàn)這一目的,教師除了努力將保護環(huán)境、善待自然的理念滲透在課程中以外,還應精心策劃,帶領孩子走出幼兒園,到森林、田野去接觸和探究大自然。[2]
1.別開生面的“森林日”
德國的幼兒園沒有統(tǒng)一的課程要求,但它們幾乎都把環(huán)境教育作為重要的內容之一。像上面提到的Hunstein幼兒園,孩子們每天除了進入花園活動外,每個小組(混齡班)每周都有一個“森林日”。這一天,教師會帶領孩子們到附近的森林進行教學活動。他們在森林里認識動植物,探究動植物的生長過程,感受四季的氣候變化。教師常常通過一些游戲讓孩子們更深刻地感受自然,如讓孩子們閉上眼睛躺在樹林里傾聽,感受自然界的每一種聲音;用布蒙住孩子的眼睛,讓他們用手觸摸樹林里的各種生物。教師有時讓孩子們扮演植物的各個部分,體驗植物如何從土壤里汲取養(yǎng)分,如何抵抗昆蟲的入侵;有時帶領孩子們種花植樹,種植莊稼,感謝大自然的恩賜……就這樣,幼兒園通過“森林日”活動誘導孩子對大自然產生興趣,教給孩子健康的生活方式,感受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的關系。
2.全天候的戶外活動
在卡塞爾,我們參觀了Waldkindergarten,這是一所不同尋常的森林幼兒園,孩子們整天在森林或戶外活動。德國大約有370多個森林幼兒園,人們稱它們是“沒有房頂和圍墻的幼兒園”。
Waldkindergarten有兩個混齡小組,其中一個組包括下午放學的小學生。每組大約有20個孩子,兩個專業(yè)教師,一個實習員,還有一些志愿者。上午9點鐘,孩子到幼兒園門口集中,相互問好、唱歌,然后開始向森林進發(fā)。他們在森林里玩耍,無拘無束,與自然融為一體。他們的主要活動是觀察植物和小動物。有時玩一些探險游戲。我們參觀那天,教師讓孩子們給我們做向導。5歲的路易斯拉著我的手踩著厚厚的落葉走向密林深處,如同在自己家里那般熟悉。他帶我認識了薄荷樹,觀察了滿地的薄荷殼;領我探索了狐貍洞,通過觀察洞口的落葉來判斷有沒有狐貍住在里面:教我尋找點火石,通過撞擊兩塊石頭來獲得火種……我驚詫于孩子豐富的自然知識。
活動當天,無論什么天氣,孩子們都要穿防雨衣褲和靴子。每個孩子都有一個背包,里面裝有防水墊子、保溫瓶和飯盒。中午,大家圍坐一圈,分享各自帶來的食物,談論各自在樹林里的新發(fā)現(xiàn)。那天,飯后的集體活動是到樹林里收集各種各樣的自然物,如落葉、枯枝、青苔、石頭等,并在空地上集體創(chuàng)作一幅拼圖。在這一過程中,孩子們一方面自由地探索、發(fā)現(xiàn)大自然的奧秘,一方面盡情發(fā)揮想象力。當然,他們會遵守一些規(guī)則,如不去傷害周圍的動植物。
這類幼兒園改變傳統(tǒng)、封閉的教學環(huán)境,使孩子完全投身于自然界,身臨其境地感受風霜雨雪,觀察春夏秋冬。在陽光和新鮮空氣的沐浴下,孩子們無拘無柬,健康成長,從中他們親近自然、珍愛生命,感受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
3.豐富的環(huán)境教育資源
充分利用當?shù)丨h(huán)境教育資源,如環(huán)境教育中心、自然博物館及國家公園等環(huán)境教育機構,是德國幼兒園的另一戶外教學途徑。德國幾乎每一個市鎮(zhèn)都有類似機構,它們一方面承擔著培訓中小學及幼兒園教師的任務,另一方面為學校提供戶外活動的場所,因為校園的環(huán)境資源畢竟有限。這些機構每年提供一份菜單式的活動計劃,不同層次的學?筛鶕(jù)自己的需要選擇活動內容,并在約定的時間帶孩子們去聽取由環(huán)境教育中心等機構配備的專業(yè)教師的講課。對于年齡小、生活經驗有限的幼兒來說,這些機構采取的直觀、生動、綜合、互動的活動方式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如法蘭克福的環(huán)境教育中心(Naturschutzhaus)主要是讓孩子們觀察動物、經歷種植過程、食用有機蔬菜以及學習如何減少浪費等。“中心”有真正的蜂窩、鳥巢,供孩子考察學習用。其中既有專業(yè)教師極富人性化的解說,又有嚴謹、科學的文字解釋,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都能獲得需要的知識。有些活動滿足了孩子們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他們參與的積極性很高。如孩子們蒙上眼睛赤腳走過鋪有泥土、石子、松子等不同材料的地面,并用手觸摸旁邊的植物,說出它們的名稱和特性。
卡塞爾的水實驗中心(Wassererlebnishaus)也是一個學習自然環(huán)境知識,聯(lián)絡人與自然之間感情的好地方。這里展示了以水為主題的各種設備和裝置,如水的循環(huán)凈化系統(tǒng)模型,水流沖擊堤壩導致淤泥堆積的模擬裝置,以及水車將水由低處引向高處的模型,等等。這里有齊備的水桶、撈網、放大鏡,孩子可以捕撈、觀察各種水生物;這里有琳瑯滿目的工具間,供孩子動手探索自然的奧秘;這里還有孩子們建造的“昆蟲旅館”,吸引著各種各樣的昆蟲來安家落戶。這里所有的設備與裝置處處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以兒童為中心”的指導思想。
值得一提的是卡塞爾的自然歷史博物館。這里有一個非常特殊的木頭圖書館,匯集了世界各地的各種各樣的樹木。一種樹木做成一本書的形狀,里面掏空放置這種樹的葉子、果實等標本或蠟制品。不需任何文字說明,孩子便可一目了然地了解這一植物的基本特性。這里除了栩栩如生的動植物標本以外,還有一些活的動物。我們參觀時展覽的主題是“冰河時代”,館內展示了冰河時代的各種生物以及遠古人類生活的場景。另外,這里還特地準備了一個手工車間,為孩子們——這些“石器時期的藝術家”提供制作各種手工藝品的用具和材料。
從幼兒園就開始的浸潤于環(huán)境之中、讓孩子們親身參與的環(huán)境教育,無疑對德國公民的環(huán)境意識與環(huán)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正如中國“自然之友”會長梁從誡先生所說:“沒有孩子生來不愛樹林、池塘、草地,不愛野花和小鳥的。如果他們漠然,那是現(xiàn)代都市生活對童心的歪曲。讓孩子們,特別是城里的孩子回到自然中去,重新親近大地,帶領他們在自然里做游戲,去體驗人與人、人與自然以及自然本身原來立有的和諧和平衡,這不僅是為了環(huán)境教育,也是對稚嫩心靈的撫愛和陶冶……”
參考文獻:
[1][2]祝懷新.環(huán)境教育論.北京:中國環(huán)境科學出版社,2002.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