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幼兒教育網 2007-10-13 09:27:42
最近,來自美、法等國的心理教育專家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概念——“心情教育”。所謂“心情教育”,就是以道德觀念為基礎,引導孩子理解“真愛”,學會關愛他人,讓真誠的愛在人與人之間流動。
在國外,面對學校忽視道德教育,以致大量年輕人迷失人生方向的現實,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公立學校加入了推行人格教育的行列,許多學校設置了有導向性的、以“心情教育”為核心的人格、素質教育課程。專家說,“心情教育”就是訓練人的本質中最深層的動機,使人的知識、品德和意志都能朝著崇高的目標發(fā)展,使人的情感、欲望建立在美好心靈和健全人格的基礎上。愛的訓練與體察,是心情成長的營養(yǎng)素。在這方面,父母、老師的以身作則、言傳身教不可缺少。在不少國家,“心情教育”從幼兒時期就開始了。孩子在享受父母之愛的同時,學習以愛回報父母,從小培養(yǎng)孝敬父母、關愛家人的品格。孩子的心情素質在愛的熏陶下逐步發(fā)展成熟。當孩子成人后,以這種人格素質與其他人相處,就會建立起充滿和諧與友愛的社會。人格培養(yǎng)與道德訓練,共同構成了“心情教育”的完整內容。
“‘怎樣能讓我的孩子更聰明?’幾乎每位中國媽媽都愛問這樣的問題!睎|京女子醫(yī)科大學母子綜合醫(yī)療中心主任仁志田博司說,在他看來,和10年前相比,中國媽媽似乎越來越過分關心孩子的身體與智力的發(fā)育,很少有媽媽關心孩子如何形成自己的品格,以及家長行為會對孩子人格產生什幺影響,這個傾向令人擔憂。他認為,“智力過人”是父母強加于子女的愿望。其實,培養(yǎng)孩子品格比開發(fā)智力更為重要,更讓孩子受益終生。特別處于幼小銜接的孩子,入小學后能否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我服務的能力以及初步的人際交往能力,心情教育顯然非常關鍵。
注重培養(yǎng)孩子正確處理好三種關系:
1.物——我關系:心情教育提倡讓孩子體會到,世界上的萬物都有它們存在的道理。作為一個人應該從中去尋找它們存在的意義,著名教育學家皮亞杰認為:“只有兒童自己具體參與的活動,才能獲得真知,才能形成自己的假設并給予證實或否定!苯處煈獛椭⒆訌淖约荷磉叺纳瞽h(huán)境中去發(fā)現、感受和體驗萬物的存在和變化,使他們逐步認識萬事萬物的變化都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應該鼓勵孩子與自然接觸,熱愛大自然;愛護環(huán)境,具有環(huán)保意識;并懂得善待身邊的事物,如玩具、用品等等。
2.人——我關系:心理衛(wèi)生學家盧格說過:“人類的心理,最重要的就是對人際關系的適應。”幼兒進入小學就像進入一個新的“大家庭”,需要重新建立新的人際關系,接受新老師,結交新朋友。而能否很快融入新集體與老師同學和睦相處,則有賴于一定的與人際交往的能力。交際能力強的幼兒能很快適應新的環(huán)境,融入集體中,與小伙伴互相學習、互相促進。反之,交際能力差的,就容易與同伴之間發(fā)生矛盾和沖突,若處理不當,最終也會影響孩子的學習和生活。如下課后許多剛入學的孩子不會主動與同學交往,有些孩子為此產生焦慮不安的情緒,甚至出現不愿上學、怕沒人跟自己玩、怕受人欺負等問題。提高幼兒的交往能力,我們從幼兒身邊的小事做起。例如:讓幼兒學會與他人友好和睦地相處,包括學會謙虛、有禮貌,能與小朋友分享玩具,不與小伙伴追逐斗毆等等;學會關心和參與集體的活動,包括學會與人商量,會向同伴說出自己的想法,共同決定大家要做的事,在別人需要幫助是,愿意給人于幫助,在集體活動中學會與別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務;學會主動接近老師,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訴老師,遇到困難時敢于想老師請教,身體不適時能主動找老師幫忙等等。這些事情看起來很小,卻有利于增強孩子們的交際能力。教師應該讓孩子逐漸懂得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并學會自己處理一些簡單的人與人之間的問題,教孩子懂得珍惜他人的愛,并學會給予他人愛。懂得珍惜愛,就是讓孩子體驗愛的美好,知道別人在給予愛時付出的辛勞,從而使孩子產生尊敬、感激之情;學會給予愛,是要教會孩子關心他人,照顧他人。鼓勵孩子與更多的孩子經常往來、友將心情教育融入幼小銜接中
好相處。同伴群體交往,會豐富孩子的經驗,培養(yǎng)其交往能力,引導孩子注意他人的情感變化,學會關心與理解他人的感情,激發(fā)孩子與他人分享快樂和解除別人痛苦的愿望。重視培養(yǎng)孩子與其他人相處的能力。例如,可以帶孩子參與公益活動、福利活動等,增進孩子與老年人、殘疾人等的交往,關心他人的生活,使孩子從小就具有平等協(xié)作的思想與人道主義的精神。
3.我——自我關系:現代社會要求人才具備更高的自主性,而人自身也要求教育能不斷發(fā)展更高的自我認識、自我設計、自我實現的能力。幫助孩子發(fā)展認識自我的能力。只有較為正確地認識了自我,才有可能更好地處理好自己與他人的關系。尊重孩子、相信孩子,給他們適度的自由和自主抉擇、自負其責的機會。幫助孩子發(fā)展自我設計的能力。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說:“我將來要當……”,鼓勵孩子把遠大的理想和現實結合起來。問問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想法,通過一系列的提問和引導,把孩子的一些遠大理想內化成為孩子心目中的自我設計藍圖,一步步培養(yǎng)孩子自我設計的能力。幫助孩子發(fā)展自我實現的能力。注重促進孩子自我實現欲望的產生和發(fā)展,調動他們的積極性,鼓勵他們從事各種有挑戰(zhàn)性的活動,充分挖掘以前不曾被意識到的聰明才智。注重加強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培養(yǎng),如讓孩子知道小學生上課時應遵守的規(guī)則和注意的事項。他們的認知還依賴于生動的形象,能力的培養(yǎng)依賴于具體的活動。按照幼兒的身心特點,采用孩子感興趣方法組織活動逐步提高他們的自我管理能力,來幫助他們學會合理地安排課間活動內容、知道下課后要先去上廁所再玩,上課時不可以隨便小便等問題。加強對幼兒任務意識的培養(yǎng)。幼兒心理學講到:“4到5歲的幼兒已經具備了完成指定任務的能力!弊層變和瓿蛇m當的工作,有利于提高幼兒的任務意識。通過值日生、小組長等工作讓幼兒嘗試來做一些簡單的工作,并通過游戲、設置情景等活動讓孩子掌握完成任務的方法,逐漸培養(yǎng)了孩子的任務意識。同時根據幼兒園活動的內容,讓孩子養(yǎng)成每日按時完成作業(yè)的好習慣,由此增強了孩子的任務意識。增強幼兒規(guī)則意識的培養(yǎng)。在一日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注重幫助孩子樹立規(guī)則意識。我們創(chuàng)設環(huán)境,利用各種活動的情節(jié)讓孩子養(yǎng)成遵守規(guī)則的意識,如:為了讓幼兒養(yǎng)成上下樓梯靠右行的習慣,我們在樓梯的左右兩邊分別貼上了下樓和上樓的小腳印,孩子看到了小腳印指示后就會自覺地沿著它(靠著右邊)上下走。把一些規(guī)則運用游戲的情節(jié)中,孩子通過游戲對規(guī)則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如養(yǎng)成在回答問題前要先舉手;別人發(fā)言時不隨意打斷的習慣,為以后的學習作好了準備。增強幼兒的規(guī)則意識。對于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孩子來說,心情教育已顯得越來越重要了。為了今天的孩子能夠更好地適應明天的社會,就要讓孩子從小懂得愛父母,愛家人,愛教師、愛同學、遵守規(guī)則,讓孩子的心情素質在愛的熏陶下成長,到他們長大成人,他們會懂得怎樣去建立友愛和諧的社會。[!--empirenews.page--]
在孩子進入一個新的學習環(huán)境的時候,孩子會有一種新的意識感、新的動力。教師應樹立正確的觀念,把心情教育的培養(yǎng)作為一項重要工作,滲透在幼兒一日生活的每個環(huán)節(jié),從而更好的促進他們的發(fā)展,專家表示:這個時期的教育非常重要,如果教師能把握好教育的時機,注意因勢利導,以“心情教育”為核心的人格的素質教育課程,落實幼小銜接中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幼兒園里,孩子的天性得到張揚,他們有的活潑,有的文靜,有的調皮,有的憨厚,作為老師,我們喜歡每一個孩子,班級的老師總是覺得自己班上的孩子比其他班級的孩子更可愛,孩子們也習慣老師對他們的輕聲慢語,噓寒問暖了,有許多的孩子每天到園后都會圍著老師,向老師訴說在家中有趣的事情,但是孩子進入小學后,老師更注重的是授課的過程,而不是平時的噓寒問暖,孩子們在心理上會覺得老師不喜歡他,不愛他。我自己的孩子在上小學的時候就有過這樣的感覺,作為家長,我們應該給孩子講清道理,比如,老師剛上課,還不怎么認識你,以后會好的,或者在孩子回家后,給予更多的關愛,讓孩子的心靈有依靠,同時也要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長處和不足,不能輕易驕傲,也不能輕易自卑,如果還不行的話,可以多和孩子的老師交流,讓老師了解自己的孩子。
在上學的時間上,我有過這樣的經歷,就是孩子的覺不夠睡,我們作為家長,應該替孩子安排好時間,孩子早上起得早了,中午的時候應該讓孩子睡一覺,以保證孩子下午有更多的飽滿的精力投入學習,在飲食上,也應該改善改善,因為孩子的身體好了,才可以在各個方面都好!
第四個問題:如何做一名成功的小學生家長。
有關這個問題,只要你往新華書店走一走,就可以得到很多的經典的標準的答案,我曾經看過兩本書,一本叫《哈佛女孩劉亦婷》,一本叫《教子走進清華園》,這真是兩本值得各位家長看的書!豆窌且粋成功教育的范例,書中從幼兒園到小學到中學到大學都有詳細的介紹,學習上細到怎樣叫孩子學語文、數學、英語,還有叫孩子怎樣寫好作文;《教》中是一個男孩子成功教育的范例,書中分為幼兒園,小學,中學三個階段向各位家長介紹了他的教子經驗,寫書的人叫李德生,孩子叫李嘯峰,有興趣的家長可以到書店去買來讀一讀,將對自己的教育有大的幫助。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